2013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 将本月18-19日召开
作者:来源: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发表时间:2013-04-16 13:56:02点击:

   2013年4月18—19日,全球顶尖的食品安全专家将汇聚北京友谊宾馆,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共同召开的2013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群星璀璨。在大会召开前夕,我们从筹备秘书处得到了参加此次大会的部分专家的发言摘要,我们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一、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是构筑食品安全保证体系的核心
 
    陈君石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体制改革应该着眼于监管模式的深刻转变,“以科学为基础的监管措施”是确保中国食品安全水平提升的关键
  2013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取消了弊病明显的分段管理体制,设立了除初级农产品外,涵盖食品生产、运输、储藏、流通和餐饮等环节的一条链监管体制;监管部门只有农业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两家。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在此大家翘首等待三定方案之际,就监管方面而言,如果只有体制改革,而监管模式仍然维持“抽样、检测”为主,而不是升级为“过程监管”为主,则监管水平和效果仍不会有很大改观。同时,体制改革应该有利于实施“以科学为基础的监管措施”,包括法规、标准以及监管规程的制定。现有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该和有能力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但需要在三定方案中进行明确和真正发挥理事会的作用。
 
    Alan Reilly  爱尔兰食品安全局局长
  爱尔兰的经验表明:建立起从农场到餐桌的综合食品安全控制制度十分重要
  政府部门应在国家食品安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一直以来,食品安全控制亦是许多中央政府机构(如农业部、卫生部、商贸部等)的责任。但在地方上,这些责任则被授权给当地地方政府。国家政府机构间的合作或协作机制却相当缺乏。由于立法分散、司法管辖区过多、执法不一及食品监察监控不力等因素,国家层面上的有效食品安全控制机制被削弱了。在过去的20年中,爱尔兰的经验表明了建立起从农场到餐桌的综合食品安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该制度覆盖了包括饲料生产、初级生产、食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在内的食物链生产全过程,同时也考虑了动物的健康和福利以及植物的安全。
 
    罗云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
  中国食品安全体制——中国食品安全产业的固有特性,以及固化的一些思维和分割,决定了前进是艰难的,挑战是不断的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到当下,中国食品安全体制在实践中摸索,在借鉴中学习。更有可操作性的法规体系,逐渐整合的监管资源,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全程管理的渐次涵盖,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与时俱进,这些都是演进中切实的进步。中国食品产业的固有特性,以及固化的一些思维和分割,决定了前进是艰难的,挑战是不断的。上述各个方面,在政策高度、落实层面,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协调程度上,都亟待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进一步完善、强化。
 
  二、建设基于科学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裴华庆  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资深副总裁/首席后勤执行官
  没有食品科学的进步和食品加工技术的提升就不可能提供安全、充足的食物
  许多全球性事件驱动了食品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整个食物链环节发生的变化也对食品加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带来了20世纪时期食品加工工艺的新技术、新发展。没有食品技术和食品加工就不可能提供安全、充足的食物。加工食品不意味着不好的食物,实际上恰恰相反。要教育消费者正确认识技术的价值,事实上没有技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取得进步。
 
    Brian Bedard  世界银行食品安全专家
  食源性疾病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难题
  随着食品供应链的全球化,食源性疾病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难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不足将限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及彼此之间的贸易,使得食品和农产品企业、农民和消费者均蒙受多种损失。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中,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公共和私营体系却对保障食品安全这一艰巨任务束手无策。
 
    Joseph A. Scimeca  GFSI 政府法规事务工作组主席
    全球食品供应链是相当复杂的,动态的,“网状的”供应链
  全球食品供应链是相当复杂的、动态的,“网状的”的原料、配料和产品流动供应链。这些原料、配料和产品源于全球范围内,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远距离运输。这个系统的运作惊人,它每天提供安全、卫生、营养丰富、成本低廉的食物达数十亿次。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了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和有益健康的食物,众多食品安全体系、流程和标准已被制定和实施。
 
    Caroline Li  新加坡BASF东南亚有限公司环保与安全亚太区法规主管
  中国食品包装行业正处于注册新物质的“试验学习”阶段
  当前,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问题,如食品包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中国在2010—2012年间出台了GB9658标准,并开展了多项相关的“清理”工作,包括超过1000种的食品接触物质的许可及相关的使用限制。然而,这些仍不足以应对当今市场上的所有食品接触化学品。一些灰色地带仍需进一步探索。这个行业正处于注册新物质的“试验学习”阶段。
 
    Gordon Robertson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
  目前全球还没有任何关于食用从包装中迁移到食品中的物质而致死的记录
  目前,人们对消费者和有组织的消费群体的技术问题的了解和兴趣日益增加,而人们也意识到,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都无法保证食品的安全。潜在有毒物质从包装材料向食品的迁移是主要关注领域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没有任何关于食用从包装中迁移到食品中的物质而致死的记录。这与每年多起食品微生物污染致死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Mary K. Schmidl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
  功能食品的消费趋势超过传统食品的增速,其安全性应基于食品安全的长期原则
  全球范围内,消费者在健康食品、功能食品、膳食补充剂和保健品上的消费趋势继续超过传统食品的增长速度。总体来看,预计2013年全球市场总额将达900亿美元。然而,食品生产者考虑功能食品或功能性成分在预防或减少某种疾病风险的功效之前,最重要的应该是食品安全问题。功能食品的安全性应基于食品安全的长期原则,并对食品在推荐使用水平下的安全性建立客观的评价过程。此外,安全性的评估应考虑到消费者的多样性,包括不同年龄、生活习惯、营养状况和遗传等。
 
    陈颖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单一的食品鉴伪方法都存在局限性,未来趋势是多种技术联合使用
  食品真伪鉴别与感官品质识别是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新兴研究热点和重要研究内容,迫切需要高技术的引领和支撑。目前任何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种检测器联机使用以及多种检测方法联合使用,具有单种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验室检测的自动化,检测食品掺伪的方法的准确度、精确度将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食品企业必须建立公开透明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
 
    王铁  艺康全球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
  企业要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风险控制与预防至关重要
  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焦点。就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而言,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企业要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风险控制与预防至关重要。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践行者,我们将从食品供应链的原料、生产加工和餐饮服务三个环节,分别通过牧场、海产品加工和社会餐饮三个实例分享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及其成果。
 
    魏益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教授 
  危机管理是食品工业界应尽早建立的重要管理战略之一
  危机管理指一个组织处理损害本组织、厉害攸关者、或一般公众的重大事件的过程。大多数定义危机的三个共同要素为:对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