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 由“误区”引起的“误报”
作者:来源: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发表时间:2013-06-08 13:21:17点击:
“2012年遭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1942起,而其中非质量安全事件高达1195起。”2013最新出炉的《中国食品安全舆情报告蓝皮书》深入系统地分析了2012年中国食品安全舆情热点发现,2012年媒体播出的许多所谓“食品安全事件”,绝大多数属于解读不科学、标准引用有误或是没有具体依据的推测。 
 
  但这些误报直接造成了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信心缺失、心存恐慌和强烈不满,同时也引起社会资源浪费、生产成本提高。 
 
  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中国峰会”召开前夕接受媒体专访时,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主任医师邹志飞认为,要客观认识食品安全必须走出七个认识上的误区。 
 
由“误区”引起的“误报” 
 
  记者:在2012年遭媒体曝光的1942起食品安全事件中,真正的质量安全事件只有747件,也就三分之一多一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邹志飞:其实绝大多数属于解读不科学、标准引用有误或是没有具体依据的推测。说得更直接点就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才引起这么多的误报。首当其冲的误区便是“食品就应该100%的安全”。 
 
  其实全世界都没有100%安全的食品。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科学家仅能将食品的风险降低到一定的水平。目前我国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已远远超过安全事件本身的危害。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就是要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至于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更重要地是要恢复大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 
 
  其次,总以为“吃了含致癌物的食品就会患癌”。人体自身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对机体产生危害需要一个剂量的积蓄或/和损害的蓄积。只有在长期摄入有害物质的情况下才可能对机体产生危害;偶尔微量摄入一般不会对机体产生健康影响。如烧烤的羊肉串、北京烤鸭虽然存在少量多环芳烃类致癌物质,但由于并不是天天吃,这些致癌物质还不足以构成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 
 
  误区三便是“重视化学性污染,忽视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因素”。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引起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也成为我国头号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沙门氏菌污染肉和肉制品导致的发病率最高,约占97%;2010年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就迫使美国畜牧业召回了5亿枚鸡蛋;2011年的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黄瓜事件就致使德国50人丧命。从我国2010年—2012年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来看,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一直位居榜首,为别为4585、5133和3749例。 
 
  记者:的确,您以上提到的几个“误区”可能在绝大部分消费者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也似乎习以为常了。真正引起社会“误会”的“误区”恐怕主要不在于此吧? 
 
  邹志飞:是的,最主要的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是食品的问题都认为是食品安全问题”。将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行为与因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的问题混淆。不合格食品并不全是有毒食品,也不一定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如仅仅是食品标签标识不规范并不会影响包装于其中的食品质量安全;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超范围和超限量滥用的危害往往也被过分夸大。 
 
  2011年在上海发现多家超市的染色馒头事件中使用柠檬黄,肯定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但柠檬黄是我国批准使用的着色剂,对人体健康无害。亮黑是一种在我国未批准而在欧盟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用亮黑烹制“乌黑饭”在我国就属于非法添加,但亮黑在安全上并没有问题。 
 
  对于某些造假的贸易欺诈行为也全部被当着安全问题看待。但欧盟对“马肉事件”就明确是一个食品欺诈事件,而非一个食品安全事件。 
 
  另外,就是“盲目拿‘检出’和‘超标’说事”。由于天然本地存在某些物质和元素,自然也会出现在食物中。随着检测手段的发展进步,食品中存在的很多微量物质都能检测出来,在食品中发现有毒有害物质是非常常见的,但并不一定表明就有危害。如新西兰乳品巨头恒天然在对2012年9月产100个样本检测中,发现在10份奶粉及部分奶酪粉中存在“极微量”双氰胺残留。这一信息在我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但新西兰风险分析确定残留在乳制品中的双氰胺没有任何食品安全问题。 
 
  另外,某些超标也不一定会引起健康问题。2005年1月20日发现“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含量为199μg/100g,超过了GB 10767—1997的碘限量30-150μg/100g,但我国许多资深专家一致认为这种“超标”不至于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误区六便是”对食品添加剂的偏见与误解”。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生产加工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改善食品色、香、味和保障食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消费者的误解主要是由于食品生产企业基于盈利目的在食品添加剂问题上误导消费者,以及一些所谓专家的随意解说和少数媒体的故意抹黑。致使有些消费者根本就混淆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和界限。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是通过严格的食品毒理安全性评价和风险分析,证明在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内对人体是无毒无害的。 
 
  现代社会已不可能保持小农经济时代自产自销、现做现吃模式。只要有社会分工、异地生产,食品加工、产—供—销的产业链就不可避免。食品添加剂保证了经过储藏、分销过程的食品安全及品质,便于异地生产,远程销售。发达国家约75%的饮食都来源于加工食品,人平均年消耗食品添加剂3.6kg~4.5kg。信任缺失和常识不足导致消费者的种种误区。食品工业中的一些正常做法也无端受到指责,使食品工业遭受巨大损失。如2010年底,一度将“一滴香”、“火锅飘香剂”等添加了咸味食品香精的复合调味料当做非法添加物,引起了社会不必要的恐慌。迄今为止,国内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还没有一起是由于按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但食品添加剂却成了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替罪羊”。 
 
  最后,消费者总是认为“纯天然与传统食品最安全”。事实上,据有关研究显示,对传统食品、香料、间接食品添加剂、农药和污染物、兽药、食品制备进行含有致癌物质的风险评价,发现传统食品的风险为98.82%,其余的均低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