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耐药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来源: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发表时间:2015-01-04 14:38:11点击:

     最近,央视对“偷排抗生素污水事件”进行了曝光,微生物耐药可能给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带来的危害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其实,微生物耐药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的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WHO已将其列为本世纪最大的公共安全问题之一,将在2015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发布全球行动计划,解决日益严重的微生物耐药问题。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比人类历史要长的多,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自我保护功能。耐药就是微生物在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下,通过增加抗生素外排、降低抗生素的透过、灭活抗生素及改变、保护、替换抗生素作用位点等机制,使抗生素失去作用以达到生存的目的。

微生物耐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临床治疗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和生产加工企业排放含有抗生素的废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国与消费国,每年抗生素原料药产量21万吨,其中9.7万吨(46%)用于养殖业,而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平均应用比例在70%以上,再加上缺少对抗生素生产加工企业废水排放的有效监管,造成我国微生物耐药形势更加严重。现有监测和研究数据表明,我国食品、动物、临床、环境分离株中已发现的耐药谱和耐药机制“国外有的我们全有,国外没有的我们也有”,特别是第三、第四代头孢和氟喹诺酮类等临床抗感染的一线药物的耐药性产生应引起高度关注,有可能导致“无药可用”的程度,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细菌耐药性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人类感染细菌主要来源于动物,研究表明人体病原菌60%以上来源于动物。同时,耐药基因通过可转移载体(质粒、整合子等)等在环境微生物之间水平转移,环境中的致病菌和非致病菌都可能成为“耐药基因储备库”,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导致耐药基因的广泛传播,而这些耐药菌株可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微生物耐药不仅严重影响养殖业的良性发展,也对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也带来严重威胁。

欧盟各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近年来先后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除致病菌的监测外,还扩大到整个环境微生物的耐药监测和传播机制研究,以获得耐药性基础数据,为耐药性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这些国家制定了耐药性风险评估规程或指南,开展释放评估、暴露评估、后果评估,分别描述耐药菌/耐药基因出现、暴露和引起不良后果的概率,预警其传播的速度与传播的规律,制定相应的预警、防控措施,为临床和养殖业科学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

目前,我国开展的耐药监测主要包括:(1)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6家单位承担的动物源细菌耐药监测;(2)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开展的全国细菌耐药监测;(3)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开展的食源性致病菌耐药监测;(4)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展的环境耐药菌的分布研究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耐药监测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尚未形成食品、动物、临床、环境的耐药“大数据”,也没有对耐药菌/耐药基因的分布、传播机制进行系统研究,还不能对抗生素耐药菌/耐药基因通过食物链暴露于人产生的健康影响和潜在不良作用进行科学评价。我国亟需整合各方优势,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建立统一的耐药性检测技术/方法标准,构建统一的网络化耐药数据库,提高监测数据的采集整理、统计分析、报告交流能力,开展耐药性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促进细菌耐药对食品安全和人群健康的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